妹妹家的孩子怎么称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亲属关系有着非常细致的称呼方式。在亲属关系中,有“亲疏”和“尊卑”的等级秩序。对于“亲疏”,中国亲属关系是以自己为轴心,向外逐次扩散的;而对于“尊卑”秩序则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的“宗亲”体系,因此这种“亲疏”和“尊卑”的双重秩序也使得亲属的称谓具有很强的等级色彩。除了“姑舅姨叔公婆伯婶”这些长辈称谓外,对于“子侄”辈的晚辈称谓相对就少了,对于女性的晚辈一般叫“姑姑、小姨、姐姐、妹妹、姑婆、姨婆”;相对于男性的晚辈称呼则更多一些,有“堂兄堂弟堂叔堂伯侄子、叔侄叔孙、姑爷、姐夫、妹夫、侄孙、、外甥、外甥孙、表兄表弟表侄、表叔表弟”等十多个不一的“子侄”称呼,当然,在称呼“表兄表弟表侄”等“子侄”辈的称谓时前面要加上“某某表叔的侄子”等。
对于“姑婆”、“姨婆”等称谓可能很多南方人不太理解,因为这些都是北方话称谓。对于丈夫的姐姐称为“姑姑”、丈夫的妹妹称为“小姨”;如果丈夫姐姐的儿媳“年龄小”于丈夫的话,则“丈夫”直接称姐姐的儿媳妇为“姑姑”,如果儿媳妇“年龄大”于“丈夫”的话,则“丈夫”称姐姐的儿媳妇为“姑婆”。对于丈夫妹妹的儿子直接称“外甥”,对于妻子妹妹的儿子才称“妹夫”。对“姑爷(丈夫的母亲弟弟的儿子)、姐夫”称呼也一样,只要儿媳的“年龄小”于“丈夫”和“姐夫”的“年龄大”于(自己)“姐”一样称“姑爷”和“姐夫”;如果儿媳的“年龄大”于“丈夫”和“姐夫”的“年龄小”于(自己)“姐”就称“姑婆和姐叔”。“堂兄堂弟堂叔堂伯、叔侄叔孙、姑爷、姐夫、妹夫、侄孙侄子、外甥、外甥孙”等称呼基本没有地域的差异,称呼也相同,除了“堂姐”在南方的一些地区叫“姑妈”、“堂叔”在北方叫“大伯”。对于“堂兄堂弟”一般在北方称为“哥哥弟弟”,在南方称为“大弟小弟”。对于“叔侄叔孙”也是按“亲疏”和“尊卑”确定,“叔侄”多指比自己“年龄大”的侄子,比如“自己儿子的姑姑”的儿子,“叔孙”则指侄子的儿子。对于称自己弟弟的儿子或称自己的弟弟辈称自己为“伯伯”,对于“姐夫叔婶姑婆姑爷”等称呼则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称呼为“表叔侄”、如果婚姻关系结束后,则一律只能称为堂兄堂弟等。对于“姑爷”、“姐夫”、“妹夫”是“表兄弟”还是“堂兄弟”,只要根据上面“姑婆”、“姐叔”解释的反面理解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