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的婴儿黄胆高怎么办?
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多数母乳黄疸属于生理性黄疸,即多数新生儿发生黄疸有利于日后生长发育,是日后强健体魄的基础,是日后少生病的保障。在胎粪排出后 黄疸逐渐减轻乃至消失,7~10左右完全消失。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包括:黄疸出现得较早,发生得比较快,增长得快,消退得迟,或黄疸颜色既深又亮,甚至伴随头痛、烦躁、无哭声,甚至抽搐、昏迷、呼吸不畅、呼吸加速等症状,则考虑发生病理性黄疸可能。
母乳黄胆主要是与母乳的成分有关,母血中的胆红素进入乳汁,婴儿摄人乳汁后,使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造成母乳性黄胆;因母乳喂养时间短不利于胆红素排出的增加,也会造成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胆常见于医学上指称的生理性黄胆,即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即发现黄疸,黄疸逐渐加重,血清胆红素由初始浓度的5~12毫克/100毫升,逐渐增加到8毫克/分升以上,溶血性黄疸往往于生后第1~2天出现明显黄疸,3~4天达到高峰,多先于皮肤、巩膜、头部出现黄染。
母乳黄胆需及时治疗,否则易感染细菌,出现黄疸重,时间持久,出现发热等现象。由于多数新生儿黄胆属于生理性黄胆不需治疗,因而多数家长并不在意母乳性黄胆的治疗,而一旦确诊母乳黄胆则需及时治疗,因为母乳黄胆易使体内细菌滋生,并侵犯其它器官,造成肠、肺、脑等器官出血、糜烂、坏死等,易使新生儿病理性黄胆转为病理性黄,进而影响日后生长发育及健康。
病理性黄胆如持续时间长,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即血清胆红素浓度达到256~307微摩/升,时间长达二周)可引起核黄疸,即胆红素脑病。这是因血中有高浓度的胆红素进入大脑基底神经核,使脑细胞发生溶血、坏死、死亡,严重损害婴儿的智能和生长发育,给家长及婴儿带来难以言说的痛苦。
母乳性黄胆虽不同于其他病因或疾病引起的黄胆,但如放任不管,任其发展,也可引起核性黄胆即(胆红素脑病)。
专家建议,新生儿生后即使有轻微的黄,如黄胆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应立即到医院诊治。若确定是母乳性黄胆,家长也应采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方法,积极治疗,以避免病理性黄胆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