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通宝有什么作用?
“道光元宝”,顾名思义是清代道光年间铸行的货币。从《清实录》等文献资料来看,道光帝即位后不久就命督抚在各地设立铸造银、铜元的炉坊,其中设于江苏的炉坊最多,有苏州、镇江、南京、江宁等局,其次为湖北、福建、四川等地。 据民国二十二年刘锦藻编撰的《清朝财政说明书》记载,道光十七年均用银179.8万两,二十三年增至235.7万两,二十四年再增至266.4万两;铜钱年铸额,初制五千文,嗣后增至二千五百万文。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以后,各钱局又陆续改用洋铜(即西洋粗铜)浇铸银元,以供流通需索。
当时所铸“道光元宝”的数量非常巨大。由于铸造工艺上的原因和原料的短缺,导致“道光元宝”的质量并不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流铜、裂口、锈蚀、磨损等问题,加之当时又没有普及货币兑换制度,因而导致市场流通中的“道光元宝”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上下波动明显。 不过到了同治光绪时期,朝廷已经不具备大规模铸钱的能力了,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江西、江苏等地都停止了铸钱,造成钱币市场的极度匮乏,因此当时的“道光元宝”价格一路上涨,一枚普通的“道光元宝”钱价值白银十几两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