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蓝有什么作用?
做实验嘛,要的是结果,先放结论好了。在蛋白纯化的时候,用盐酸调pH,可以显著提高填料对蛋白的吸附容量和洗涤回收率,而且用硫酸调回原pH,可以使蛋白质很好地释放出来。 但是这样直接加酸调pH到需要的值是不可行的…… 首先,酸度太大会对细胞产生很大刺激(我试过用0.1N的HCl浸泡酵母细胞,没等浸泡完就大量细胞死亡了);其次,就算能行,操作也很麻烦,而且很难控制。 所以我想到了用K2CO3中和HCl,生成NaHCO3沉淀,然后过滤去掉K2CO3、NaHCO3以及未吸附的蛋白。这样既达到了目的,又省去了调pH到合适值这一步(因为滤液中本来就含有NaHCO3,不用另外加入了)。
接下来就是准备材料开始做了——分别称取一定质量的氯丙烯腈聚合物(填料)和盐酸(催化剂),倒入两个锥形瓶中并各自加入50ml水稀释。随后依次进行如下操作: 第一步,先用氢氧化钠溶液调pH至6-7(比原来升高了近4个单位!!可以看到有白色絮状物出现并且迅速增多,这应该就是蛋白聚糖) 第二步,加入乙醚振荡萃取,分出下层液体。 第三步,水洗沉淀一次(这里我用的是超纯水,为了洗去表面残留的蛋白) 第四步,用盐酸调pH至4左右,观察到白色絮状物消失,并且没有新的生成。 第五步,用氢氧化钠溶液调回原pH,静置半小时后看到白色絮状物重新出现。 第六步,重复第二步骤萃取。 第七步,用氨水调pH至9以上,这时能看到白色絮状物已经完全溶解。 第八步,用硫酸调至酸性(具体浓度和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目的是将多余的胺基酰基团转化成酰胺基团,从而增加与蛋白质的亲和力) 第九步,用氯丙烯睛聚合物的溶剂(甲苯/乙酸乙酯混合液)反复冲洗,充分洗涤后抽干(注意:此步骤千万不能用单丁醇,否则会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性) 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同样一种物质,其效果可能天差地别,所以科研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高大上”,其实很多时候就差那么一点点而已。如果这次试验成功了,说不定下一个突破就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