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年有几个月?

常朵然常朵然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朔望”与农历之月 所谓朔,就是月亮的初相;望,就是月相的满月。因为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大约是365天(40094秒),而月亮从圆到缺再恢复到圆的周期(朔望月)大约是29.530588天(2992801秒)。二者相差很大,所以不是每个月都会有朔或望。只有朔日恰逢月球位于近地点的时刻,才能望见到朔像,这种特殊的日子被称为“朔望月长度整倍数(朔弦望)日”,它们分别是朔日、望日、上朔前一日、下朔日前一日和上弦日之前二日。由于这些日子都是固定的,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农历月份,实际上指的就是这5个日期组成的连续几天。不过,在实际的农历中,每个月份的长短是有所变化的。如果一个月恰好包含一个“朔望月长度整倍数日”的话,那么这个月就成了一个标准月份。如果这个月的天数多于标准月份,我们就把它称为大月,少于标准的则被称为小月。因此,所谓的农历,其实就是一种由大小不同的月份交替排列而成的历法。 由于朔望月有长短之别,所以同一个农历月份有可能出现在一年的不同季节里。这样便引出了另一个概念——“季节月”和“季节性月”。其中后者包括春季季月、夏季季月和秋季季月三种,前者则是所有五种季节性月的统称。另外还必须指出的是,四季季月的第一个朔日为该季节的第一个节气,最后一个朔日为该季节的最后一个节气。例如春节所在的农历正月,既是一个冬季季月,又是春季的第1个月(立春之后为寅月)。

2、其他相关问题 (1)冬至不在12月底 在现代天文历法的框架之下,冬至总是在公历的12月22日至23日间出现于太阳赤道北移至南回归线之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公历是以地球公转轨道上两个重要节点之一——春分点作为起点来计算位置的。既然如此,那古代的冬至为什么就不在此时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天球上的实际位置来确定的,而古代的二十四节气却是以地球在天球上的投影,即黄道上某点的位置为依据计算出来的。

郝冬迪郝冬迪优质答主

在古代,一年的划分并不像日历那样整齐划一。 夏历的正月并不是从1月开始,而是指立春到惊蛰这段时间,二月也不是雨水到春分的一段时间,三月是清明到谷雨的时间段等等……也就是说古代的“月”实际上是一个时间段而非现在的30天一个月。 而西历(公历)则是另一个划分方式——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的周期为一个单位时间,称为一个“回归年”或“恒星年”、“历日”。而每个回归年平均为365.2421897天。 在现代数学出现之前古人无法准确计算这个精确天数,只能将每回归年的日子四舍五入约去整数为365天左右。因此就有了365天的农历年和冬至大寒这样的划分方法。 但是到了公元2世纪时印度出现了更复杂的方法来测算回归年的时间误差,使得这种算法得到改进——他们使用复杂的数学公式结合观测日影长度和方向的变化情况来推算回归年时间。 这项技术最后传到阿拉伯地区并在那里得到完善,并随着阿拉伯人传播至欧洲。这就是今天人们普遍采用的“格里高利历法”,又称“公历”或者“西洋历”“公元纪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