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婴儿对话?
1、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讲话
从孩子刚刚会发声的时候,父母就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讲话了。比如:妈妈给孩子一个微笑,然后说:“哈……哈……”孩子会学着妈妈的样子也张大嘴发出“哈……哈……”然后妈妈高兴地说:“哈~哈~哈~”这一次妈妈的“哈”音多了一个长音,再次逗笑着孩子,孩子会接着“哈……哈……哈”,重复着妈妈的发音和表情。
2、用夸张的表情和孩子交流
小宝宝通常在10个月至一岁半之间就开始学习说话了。在这个阶段,父母一定要用夸张的表情与宝宝交流。比如教孩子说自己名字的时候,如果小家伙不张嘴或者发声少,妈妈一定要对着他说:“我的名……字叫……妞妞。”“妞”字拖长声音,边说边用手指着宝宝。如果宝宝发声多并且带着表情,妈妈就要高兴地连夸几遍“你真棒!”“叫得真好听!”同时伸出双手拍三下巴掌、或者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扬!这样,父母的夸张表情能调动孩子的表达兴趣,使孩子乐于沟通。
3、用丰富的表情教儿语
很多家长习惯用儿语和孩子交流,认为这样显得更亲昵。其实,用儿化音教孩子学说话是有一定危险的,容易让孩子学坏发音。但是用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说儿语,就能避免孩子学坏发音而起到良好的交流效果。比如,一位妈妈亲昵地对宝宝说:“宝宝喝奶,妈妈高兴。”她说的时候眉毛皱起来、两眼眯起来、翘起了嘴并且是笑着说完的。这样的交流,孩子不但能明白大人的意思,同时又能明白表情和肢体语言的意思,对以后孩子的沟通交流很有好处。
4、用重复的方式交流
通常孩子一到两岁的时候,是模仿能力增强的阶段,同时也是语言进步的阶段。孩子学到了很多词汇和短语,经常表现的不亦乐乎。这个时候家长要用重复的方式和孩子说话,既肯定孩子,又能让孩子发音准确。比如:孩子指着沙发高兴地说:“沙发!沙发!妈妈坐在沙发上!”妈妈高兴地拉着孩子坐在沙发里,笑着夸:“对!沙……发!”然后搂着孩子的肩膀说:“妈妈……和……宝宝……坐在……沙……发……上!”然后和孩子一起拍拍沙发,点点头笑着离开。
5、多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基本可以说完整的句子了。也有了与大人争抢“发言权”的想法。这个阶段,多用肢体语言与孩子交流,有利于促进孩子模仿说话。比如:孩子想让爸爸抱,总是撒娇打手势,甚至用哭声。那么,爸爸就说:“宝贝,看清楚了,是这样,我……抱……你!”然后张开胳膊伸出手,看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