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儿童不自觉的抖动原因?
宝宝出生后三个月内,家长会发现宝宝有些不自主的运动,例如挤眉弄眼、咧嘴“笑”、啃手指头或手搓脸等。其实这些所谓的不自觉运动在医学上叫做婴儿痉挛症或者婴儿抽动症,大部分可以自行恢复,不需要任何治疗。但如果父母发现宝宝3个月后仍然经常出现反复、快速、不自主的抽动,并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的行为时就要提高警惕了,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我家宝宝在半岁时就出现过不明原因的频繁眨眼、皱眉和吸允口水,当时以为只是单纯的坏习惯,就不断提醒告诫,并试图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改善,但效果不佳;随后又出现了清嗓子、摇头、伸脖子和不由自主的抽气(像打嗝)等情况;并且这种情况日渐严重,已经影响到宝宝的正常睡眠和玩。 在我们当地医院初步检查后怀疑是神经问题,于是辗转来到某儿童医院,经神经内科检查诊断为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随即开始服药治疗。期间还因药物控制不良而进行了脑部核磁检查和静脉血化验,最终确认病情并继续用药。
大约4周后,宝宝的症状明显好转,并逐渐康复。但药始终没有停,一直服用到满2岁。 医生说这种病目前病因不明,可能和精神因素、遗传因素有关。一般症状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以男孩居多。主要表现为面部(皱眉、撇嘴)、颈部(扭颈、摇头)、躯干及四肢(扭转、点头、踹腿)的肌肉抽搐或阵发性紧张,并在情绪紧张、焦虑或受到刺激时加重,睡眠时消失。除上述症状外还可伴有行为异常,如攻击性行为、自伤等行为。 但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不随意抽动都是由于疾病所致,也有部分抽动是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如果家长发现宝宝出现不自主的抽动,首先应注意休息,避免精神刺激;并及时就诊排除疾病因素。对于少部分由疾病引起的抽动,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否则延误诊治,一方面导致症状反复发作,难以控制;另一方面可能会因为长期用药而导致肝肾功能受损。此外还需注意,一旦停药后出现反弹,应加强观察,必要时可以继续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