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有三:
一是心理上独立性与好奇心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探索开始增多,开始对一些不符合自己认知范畴的事情表示不理解,甚至质疑父母与老师曾经说过或者做过的事情,而叛逆就是其心理变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比如,当父母告诉孩子不能说谎,要诚实的时候,有的孩子会反过来质疑,“那如果一个歹徒拿着刀逼迫你,并让你告诉他你的家里还有什么财物时,你该怎么说?”
二是行为上攻击性动作增多
这个阶段的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在行为上开始出现挑衅或者攻击性的动作,比如,当遇到其他同学时,会冲上前去,互相搂抱,甚至出现推搡行为;在与父母或者老师交流的时候,故意抬高音量,或者反呛父母与老师。
三是生活上自主需求越来越强烈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有意识地要求自主安排自己的事情,并试图摆脱父母与老师的管控。比如,当父母告诉她们应该怎么做时,有的孩子会说,“不要管我,我自己会做”;有的孩子,甚至会拒绝自己的父母或老师去上学,自己选择如何上下学或者和谁一起去,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这些活动。
父母怎么做才好?
这个阶段的孩子,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行为上,或者在生活中都有了“小大人”的表现,与之前相比,在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成长,因此,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应该调整角色,与孩子之间建立类似于朋友的支持性关系。具体来说:
一是尊重,理解孩子的想法
父母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尊重对待孩子,而不能作为下指令者去对待孩子。因此,对于孩子与自己不同的想法,可以作为朋友去探讨,或者从其他角度给予支持与肯定。比如,当孩子有想法去上辅导班时,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探讨上辅导班的优缺点,而非直接反驳。
二是制定合适的家规,训练孩子的自控
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共同商议制定一些家规,共同约定哪些行为可以做,以及哪些行为不能做。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应该给予一定的自主权,让孩子拥有更多决定的机会。比如,什么时候做作业,什么时候玩手机的规则,可以由孩子自己去决定,而非由父母直接安排。
三是转移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