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几周啊?
按照现在普遍使用的历法,也就是阳历,一个公历月有28、29天,其中大月是31天的小月是28天的。 这样的设置是为了和太阳的运行周期配合起来看更加方便。因为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24219日即一年,而月亮盈亏一次大约需要29.53059日(以朔望月为基准)。所以人们把一年的时间分成12等份作为月份,每个月30或31天;再把一年分为12个节气,每个节气相隔约十日。在农历中,闰月的设定也是参考节气来安排的,一般在出现两个节气之间间隔超过11个月的时候加入闰月。比如今年就出现了“闰四月”的情况,明年就会出现“闰九月”。 因为月球的公转是有规律的,因此朔发生在某一日,那满弦、望就会落在这一天之后的一个星期左右。这样看来似乎可以每二十九天为一个周期重复盈亏过程。但实际上由于地球上不同地方自转速度并不完全一致再加上地轴倾斜造成的效应,使得月球并非正对着地球。这种现象叫做“晦朔弦望”不全规律性现象。因此一个月不是固定29天也不是固定的30天而是时多时少不定。
我国古代采用阴阳合历的办法来确定月份的大小,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季节,用朔望月确定大小月,并用闰年调整岁首的位置以使正月立春。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也叫夏历,相传是由夏朝的帝王太康制定的。这种历法与西方的阳历相比有很多缺陷,比如说没有考虑太阳的活动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到地球的自转加速导致一昼夜变长的自然现象等等原因导致的每年天数变化不一样的问题(具体可以参考《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史》一书)。虽然如此,我国的农历还是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且沿用至今了。而且我国古代的先人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置闰法,也就是在一些年份里增加一个月的设置从而保证年度天数的稳定(当然如果月份太多会导致下一年的第一天变成冬天,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现在大家比较熟悉的置闰法是在四个农历年中插入一个闰月的方法。根据中国的农历理论,一个朔望月约有29.5306天,十二个朔望月构成一个阴历年。但是由于阳历中各个月相的平均时间长短不一,导致各个季度的天数也不相等。为了使春节在冬末春初,农历就采用设置闰月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