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有什么作用?
眼镜蛇(Najanaja),又名假蟒、饭匙蛇、海蛇、水蛇、水莽等,属于眼镜蛇科,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常见毒虫之一。 全世界共有200多种眼镜蛇,我国目前已知有7种,主要分布在华南及西南各省区。其中以印度产的黑眉锦蛇(Rhabdophis nigromaculatus)分布最广,除了寒冷地区外,几乎遍布我国各地;我国特产的舟山眼镜蛇(Najanazoensis)只分布于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数量稀少,被誉为“国宝”。
与其它毒蛇不同,眼镜蛇体型较大,最大者可长到3m多,体重可达1.5kg。全身光滑无鳞,颜色丰富多彩,有白色、黑色、黄色、红色等,并有彩色条纹或斑块,头部圆钝,具有典型的毒蛇形状。
虽然长相恐怖,却是地道的“素食主义者”,主要摄食鱼类、蛙类、蜥蜴类和小型动物类等,遇到大型捕猎者时也会“礼让三分”,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但它拥有出色的感知能力,能够探测到细微的移动并能区分敌友,当它认为受到威胁时,会迅速进攻并释放毒素,使敌人中毒受害。
作为眼镜蛇科的一员,它自然具备该科毒蛇的特征——毒性强烈,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明显。被咬一口后,伤口起初没有感觉,几分钟后才会剧烈疼痛,若治疗不及时就会危及生命。 由于眼镜蛇喜欢栖息于田野荒郊、树林草丛中,而且行动敏捷,捕猎能力强,能捕杀比自己大多的猎物,因此人们很少有机会直接面对它,而被咬伤的几率更是微乎其微。
当然,在野外遇到这种“神秘”的毒蛇也不要惊慌失措,只要不主动撩逗、刺激它,就不会自找麻烦。如果不幸被眼镜蛇咬伤,应尽快到医院处理。 随着人们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已将大部分眼镜蛇列入了保护动物名录,严禁非法猎捕、杀害和走私。